一、车间数据采集技术概述
1.1、车间数据采集的作用与意义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工业化的原动力,现代制造业已经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社会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在质量保障、品种多样化、快速设计制造、快速检测响应以及快速重组等方面的要求。于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众所周知,制造业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企业数字化等。信息化的大趋势使世界各国争先恐后的把先进技术和信息化引进到传统工业和制造业。1990年,美国AMR(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所提出的制造行业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PCS(Process Control System,过程控制系统)三层结构,已经成功地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应用,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
美国AMR研究公司对MES系统的定义表述为:MES系统是一个常驻工厂层的信息系统,介于企业领导层的计划系统与生产过程的直接工业控制系统之间,它以当前视角向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提供生产过程的全部资源(人、设备、材料、工具和客户要求)的数据和信息,其着重点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改善制造过程。
而作为MES系统中低层的车间数据采集功能,可以实现对生产现场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是进行物料跟踪、生产计划、产品历史记录维护以及其它生产管理的基础。它可以为企业中其他例如ERP等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实时数据。另一方面,MES系统也要从其它管理系统中获取相关的数据以保证MES系统自身正常运行。因此要满足MES系统快速、实时的要求,作为各种功能模块运行基础的数据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个迅速而可靠的数据采集系统是整个MES能够正常稳定工作的有力保证。
1.2、制造企业面临的车间数据采集现状
作为车间底层的数据采集系统,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困难,尤其是在离散企业中由于自动化程度较低,往往存在着以下特点:
生产过程不可视:主要体现在不能实时了解生产现场中在制品、人员、设备、物料等制造资源和加工任务状态的动态变化。
生产过程复杂性:由于产品结构和加工工艺的复杂性,造成生产过程中各制造过程的关联性强,生产环境复杂多变(临时插单、材料短缺等)。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度低: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能有效进行集成,导致产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信息不能有效与上层管理系统进行集成:这种隔断造成生产过程不透明,生产进度、在制品状况、设备利用状况等关键数据不能到达管理层,增加了过程管理和生产决策的复杂性。
制造过程信息的真实性差:现场数据信息过多依赖人机交互界面通过人工录入,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制造过程信息的实时性低:作业任务随市场需求的频繁调整变化,不利于制造过程信息的实时采集,再加上制造过程信息交互的速度和效率低下,造成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慢。
企业设计层和管理层到车间层特别是车间设备层的信息采集困难,一方面车间设备层的重要信息难于采集和上传,无法达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上层系统难以深入到车间和设备层,从而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准确运行,使动态信息成为脱离实际的无源之水难于及时下达,从而使整个企业信息化难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上述特点反映了制造车间迫切需要对制造过程进行信息化的数据采集管理,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离散制造车间数据采集及其分析处理系统是实现离散车间信息化的基础。车间数据采集及其分析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将车间的各种离散数据完整实时的采集到车间数据库中,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处理,将车间生产的信息实时准确的反馈到车间的管理层,加强管理人员对车间生产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并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依据。